English

依靠科学技术做好灾后防疫工作

1998-09-18 来源:光明日报 范又 我有话说
预防医学科学专家谈

依靠科学技术做好灾后防疫工作

范又

本报北京9月17日电(记者范又)今夏的特大洪涝灾害,不但使很多人真正领悟到保护森林植被、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而且使人们再一次看到了预防医学科学技术在疫病控制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在洪涝期间和灾后的防疫工作中,预防医学科学工作者及其研究成果发挥了哪些作用呢?记者今天访问了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流行病学专家王克安研究员,副院长、公共卫生学专家吴宜群研究员,疾病控制处处长、流行病学专家苏崇鳌研究员。

据这几位专家介绍,我国预防医学科学研究工作者通过多年研究和资料积累,对多种传染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地区及时间分布特点、控制方法都有比较全面清楚的认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今夏洪涝期间及灾后指导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蔓延,预测疫病流行趋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洪涝期间,防疫专家及时提出,应把霍乱、伤寒、痢疾、肝炎等肠道传染病和血吸虫病、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等媒介传播疾病作为预防重点,并确定了预防这些传染病的关键是注意饮水卫生和环境卫生。我国预防医学工作者研究制定的14种卫生标准,为灾区饮水、食品、环境等方面的卫生监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饮水水质化学速测箱和余氯速测盒等项科研成果,则为灾区军民判断饮用水的消毒及卫生状况提供了简便实用的检测工具。通过中国预防医科院与灾区各省卫生防疫站微机联网信息系统,基层疫情得以及时上报,为政府制定防病对策提供了重要信息。预防医学科技工作者研究成功的各种传染病检测试剂、病原分离技术和治疗药物,为传染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有力武器,使一些传染病得以及时发现和控制。

为加强对灾区防疫工作的技术指导,洪灾期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在派出40多名中青年防疫专业人员到抗洪一线了解疫情、指导防疫工作的同时,组织高年资防疫专家紧急修订编印了《全国救灾防病预案》、《灾害预防医学手册》、《洪灾防病指导手册》等专业防疫教材,发到灾区各级卫生防疫部门;编写印发了系列防疫科普知识宣传资料;对卫生部派往灾区的8支医疗队进行了卫生防疫知识培训,使得医疗队员们不但能为抗洪一线的军民和灾区群众治病,而且能开展卫生防疫工作。

说到如何依靠科学技术开展灾后防疫,以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王克安院长说,防疫专家在提交政府有关部门的《防病救灾科技工作建议书》中,已就灾后各种传染病的防治研究及饮水、环境、食品卫生研究等提出17条建议。专家们还将参与灾区供水饮用水恢复方案、灾区村镇重建规划卫生要求等的制定。近期将召开一次灾区8省消杀灭会议,部署环境、饮水消毒和消灭老鼠、蚊蝇、钉螺等疫病传媒工作。为了加强疫情监测,预防医科院计划将疫情监测远程通讯系统延伸到县级卫生防疫部门,同时计划借助多种宣传媒体,大力普及防疫知识和改善饮水卫生、环境卫生的科学知识。

问及灾后防疫工作需持续多久,专家们说,对一些重点传染病的监测一直要持续到明年5月汛期到来之前。在此期间,为防止肠道传染病流行,除了要注意饮水和食品卫生,还应劝阻人们在婚丧嫁娶时聚餐。血吸虫病的流行一般要延续到10月份,出血热的流行期可从今年9月一直延续到明年1月,因此要继续加强治防。为防止明年春天某些传染病回升,要积极开展清理环境、灭鼠、灭钉螺活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